首页>重点工作>水务环保>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显成效 严格标准科学治理让滇池“水更清”

重点工作

水务环保

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显成效 严格标准科学治理让滇池“水更清”

浏览量:
分类:
水务环保
发布时间:
2019-03-12

2b2b62a5bec132e77091557389caab10_IEc2xMixQY6eYBGsySwMNQ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了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数,昆明位列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十佳城市第五位,以滇池治理等为代表的宜居环境打造,再度让昆明成为全国媒体的焦点。经过持续的治理,去年,滇池水质整体达到Ⅳ类,治理新突破也让昆明的母亲湖实现了“水更清”。那么,过去的一年,有哪些卓有成效的治理办法?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滇池水环境治理总顾问葛敬,解读滇池“水更清”背后的那些事。

  “三年攻坚”初显成效

  去年初,昆明印发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大力削减流域污染负荷,让滇池水更清,让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新突破。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8年,滇池水质出现了可喜变化:草海、外海水质从V类变为Ⅳ类,发生重度蓝藻水华全年仅有一天,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的时间共计6天,与“十二五”初期的2010年相比减少了131天。滇池治理“三年攻坚战”成效初显。

  滇池水质持续向优的良好态势,不但引来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得到了群众的齐声赞誉,“水更清了,也让滇池这张昆明的名片更闪亮。”周末在滇池大坝上赏景的一位市民感叹道。

  在葛敬看来,“三年攻坚行动”称得上是昆明针对滇池治理进行的一次务实、量化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他说,方案出台后,不仅明确了任务目标,在治理过程中,通过采用技术途径、建立联合调度指挥中心等,还为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最大的支撑。

  葛敬介绍,在行动方案和系列保障措施中,昆明是全国首个用环境承载量来对岸上污染物输入总负荷进行考核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一例将这种考核落到实处的治理案例。

  根据今年2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国家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水质监测情况,滇池全湖叶绿素a浓度均值由2014年的72μg/L下降至47μg/L,草海、外海、全湖综合营养状态分别由2014年的71.75、64.67、66.59下降至58.24、57.35和57.63,这也是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首次下降至60以下。

  严格标准“有的放矢”显成效

  明确目标,找准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滇池的最大污染源是雨季大量的面源污染,污染输入总量占60%以上。”葛敬介绍,滇池治理避不开城市发展问题,如何削减入滇河道面源污染、强化城市雨污分流系统,也是摆在滇池治理面前的头等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在滇池治理过程中,昆明大胆地提出通过调蓄装置改善入滇水质。“在全市主要支流沟渠增加调蓄装置,经过二次调蓄处理后的水再进入滇池,也相当于增加一道滤芯,保证入滇源头的水质达标。”

  据介绍,作为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去年,全市共计划建设调蓄池67座,设计总调蓄量98.995万立方米。截至去年6月8日,全市共完成调蓄池建设41座,完工率61.19%,建成总调蓄量77.868万立方米。另外,还有25座正在建设,1座计划建设。

  “为减少面源污染,在去年雨季之前,还在全市进行了集中的化粪池清理、制定水库泄水水质标准等措施,保障入湖河道的水质稳定。”葛敬说,滇池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乎各个环节,需要系统实施,而各个环节严格的标准体系,也是最终显现出来治理成效的最大保障。

  为推进昆明市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减少入滇污染负荷,针对主要因子TP等指标,昆明市提出了制定较现行通用标准更为严格的《昆明市污水处理厂水污染排放限值》,并在《实施方案》中安排对具体实施条件的第一、三、六、七、八、九水质净化厂,洛龙河污水处理厂等进行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截至今年1月底,第一、九水质净化厂已完成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第三水质净化厂完成工程建设,正在调试即将进入试运行。

  创新引领技术治理提效率

  西山脚下,管道串联起的一片“生态塘”:采用孢子转移等生物技术构建的生态调蓄池,可以将源头流入的水体快速实现净化。

  这是位于西山区的车家壁岔沟水质提升处理站,作为全市科学污染的一个示范点,上游流入的原为劣Ⅴ类的污水,采用“速分生物处理+孢子转移技术”等工艺对污水进行提标处理,出水水质就可以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水质提升站处理过后,就能实现总氮小于等于5,总磷小于等于0.05的“安全”入湖。

  而像车家壁岔沟这样的水质提升处理站,全市还有11个正在建设。“近些年来的滇池治理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科学治理滇池思路,采用科技手段,提高滇池治理效率。”葛敬说,以车家壁岔沟水质提升站为例,运行后,COD(化学需氧量,是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将可实现年削减入滇负荷167.328吨,削减污染负荷量达75%。

  葛敬表示,滇池治理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也能应对新的水质要求形势,提高治理效率。在去年滇池治理过程中,就先后采用了雨污调蓄池、生态清淤等技术手段,也提升了整体治理能力。

  记者获悉,下一步,昆明市计划借助新技术让治理过程“更聪明”。“作为示范,车家壁项目目前已经实现全智能化运行,今后将在全市在建水质提升站中进行推广。昆明还计划在化粪清运车上安装GPS系统,提高防污监测的精准性,巩固治理成效。”葛敬说。